《山巅周刊》定期分享科技、商业、医学及人文资讯,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,每周日发布。
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·赫拉利(Yuval Noah Harari)在其2018年的作品《今日简史》中认为,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,除了战争的可能回归和环境的崩溃,还有技术的颠覆力量。
书中描述未来世界的模样——随着算法的精密化和传感器的技术改进,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,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,社会上“无用阶级”(Useless Class)的规模日益庞大——由于不用工作或者没法工作,普通人变得没有任何经济价值,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。
曾经,农奴在农耕时代通过农业劳动支撑了封建经济和社会结构,无产阶级在工业时代通过工业劳动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财富,作为一个阶级,他们都占据各自时代人口大多数,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,却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。
到人工智能时代,劳动力却没有价值了。最有希望留存的劳动力岗位比如农业、“三保”和物流业,却也是机器人取代试验最集中的领域。
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改变社会结构,很多职业将会渐次消失,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。乐观者认为,(1)新的工作会出现;(2)在新的领域寻找似乎能带来向上流动性的替代形式的培训,以适应新的工作。
但新的工作很快也会被改变,然后再消失,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再培训成功。传统经济学原理基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观察,这些时代各自历经数个世纪的变迁。当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器人,遇上2020年代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,自由市场的进化将是以年计,而不再是世纪。
举例来说,短短20年,电子游戏由“电子海洛因”华丽转身为受产业化支持的电子竞技,大多数人连观念都还没有转变过来,更别说技能和行动。一些做桌面软件的开发者,依次错过了移动应用、SaaS、AI,他们可能没有对自己进行再次的培训,或者学习速度不够快,或者培训不成功。现在的数码摄影枯燥乏味,数码暗房不再需要弄脏双手,一些胶片摄影爱好者可能享受不了这种经历,也学不会调图。
于是模拟一下“创新工作-重新培训”这个快循环,可能三、五年就需要换一个岗位甚至行业,智人适应不了这种快速旋转的老鼠笼,人类社会注定会出现一个庞大的“无用阶级”群体。
许多人对经济价值层面的“无用阶级”即将形成感到恐惧,如何立足呢?会被淘汰吗?
同样是基于对发展缓慢的传统经济的观察,当物质稀缺时,通常按照人的付出分配食物——农奴和无产阶级付出劳动,地主和资本家付出土地和资金,在分配时还常常发生火拼,捡拾地上散落的麦粒或者为提前挤上公交车,都会大打出手。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一些物质不再是稀缺,而是过度充裕,甚至达到可以免费的程度(比如免费观看影视节目)。人工智能将彻底终结稀缺,彻底改变能源、食品和经济,充裕社会会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分配资源,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。
不用工作(付出劳动和资本),那么人存在有什么意义呢?人的一生和一只麻雀、一棵树的生物历程一样,本来没有特殊的意义。只是在工业社会,企业和国家要追求经济产出上无极限的持续增长目标(也就是说只认钱——无论公司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,它要么产生现金,要么不产生现金——而且是不断膨胀的钱),通过工作创造经济价值就成为对人的价值共识和普遍标准,不工作,就会死。这是工业社会的需求,继而成为人之间竞争的需求——人类第一次集中表现在经济上的渴求、愤怒和不满足。
人和人、组织、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,很快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深度变革,人的价值共识和普遍标准也会变,至少广大无用阶级是会给自己的存在自洽一个充要理由的。
要不,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,人生存在就有意义了,这是一个关乎人生观的哲学问题,没有对错界限。或者如赫拉利预测的进行生物改造,将经济上的不平等转化为成生物学上的不平等。
无用阶级做着看起来有意义的事,或者单纯地发呆 by FLUX.1
向上流动的崩溃
在无用阶级涌现的前夜,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、传统优势职业和个人财富三个向上流动的途径在崩溃。
高等教育曾经是通往成功的可靠途径和制造经济不平等的工具。但,现在的孩子们长大了会发现,他们学的都是过时的东西,再学新知识又太慢,群体应付不了机器挑战,内卷内讧有什么用?
创意和知识型职业曾被视为通往社会向上流动的稳定途径。但,人工智能的崛起将极大地重塑劳动力市场,不稳定的零工和副业已经取代了传统职业,使得积累财富或获得稳定变得越来越困难,显著减少通过努力工作而成功的期望。
人们对代际财富的依赖日益增长,继承将成为通往繁荣的唯一可靠途径。但,住房负担已经吸收了大量中青年家庭财富,而真正能够成为优质资产的房产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;家庭背景,尤其是高收入老年人将决定家庭的财富和地位。
Policy Horizons Canada被称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内部的前瞻性组织,2025年1月7日发布政策报告《Future Lives: Social mobility in question》(未来生活:社会流动性问题),预测未来几十年社会流动性将严重下降。报告设想,到 2040 年,“人们可能会开始在公共土地和水道上狩猎、捕鱼和觅食,而无需遵守相关规定。小规模农业可能会增加”。
到 2040 年世界发生的六大变化:
1. 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通往社会流动的可靠途径。
2. 拥有一套房子对很多人来说并非现实目标。
3. 人们将继承视为唯一可靠的出路。
4. 人们很少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交往。
5. 年轻人对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对自身稳定状态的预期相悖。
6. 人类劳动力的价值将缩水。
无用阶级的变迁
经济价值层面的“无用阶级”其实早就存在,比如在“除了喝酒,这里没什么可做”的俄罗斯。在社会边缘为生存挣扎的人,他们不交税,不买车不买房,不领用消费抵扣红包,甚至可能还欠着水电费呢。而那些工作内容就是喝茶看报、或者只是在报告预案模板上改改日期的人呢?
人物:苏轼
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。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。

元代书画家赵孟𫖯绘制的苏轼像
苏轼的父亲苏洵少时不好读书,但能当小官,常常在外公干,母亲将其养大,并教他读书。苏洵27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,闭门苦读20年学业大进,写得一手好文章。47岁时苏洵携苏轼、苏辙二子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,三苏父子的作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。次年,苏轼、苏辙同登金榜,轰动京师,苏轼方逾20岁。
欧阳修的父亲曾为绵州推官,苏洵拜欧阳修,同为四川人,看来对官道还是挺在行的。
欧阳修尝试“以文为诗”,在诗歌格律下像散文那样畅所欲言,提倡回归唐代韩愈、柳宗元等人的古文风格,提倡诗歌回归真实情感和生活体验,为王安石、苏轼、曾巩等人的宋诗风格奠定了基础。
另外,欧阳修在苏轼科举时担任主考官,其保守派理念影响了苏轼。
苏轼中举后,离开故乡眉山,被任命为河南知县、凤翔府判官等职,最终升任如今杭州、扬州等地的知府。苏轼在西湖疏浚和湖岸线设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他的诗作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·其二》写道:
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《木石图》、《黄州寒食诗帖》和《前赤壁赋》局部
苏轼散文、诗、词、赋均有成就,且善书法和绘画,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,存世作品在宋人中最多,也最受青睐。
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(韩柳欧苏)之末,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“韩潮苏海”,也与欧阳修同为北宋文坛领袖并称“欧苏”;更与父亲苏洵、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,父子三人,同列唐宋八大家。
苏轼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,又与陆游并称“苏陆”;其词“以诗入词”,首开词坛“豪放”一派,振作了晚唐、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,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其赋亦颇有名气,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《赤壁赋》。

苏轼的书法作品《寒食帖》局部
苏轼在书法方面名列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“宋四家”之首;在绘画方面,他开创了湖州画派,提出了写意的“士人画”(即“文人画”)理论;在医药养生方面,后人将其作品与沈括的药方、文章合编为《苏沈良方》……
苏轼为官,在新旧党争(围绕北宋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政治斗争)中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变法作为,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守旧之举,最后两边不讨好,终生当不了宰相,仕途坎坷,还两次被流放。
一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躬耕于湖北黄州的农耕生活,遂自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一次流放到海南岛,期间对当时缺乏书面记录的原住民传统进行了精彩描述。
苏轼入仕为官40年间,在北宋五任皇帝的朝中或者地方为官,但官位都不高,总是疲于应付党争,辗转无数地方,基本没有固定在某地、某职持续稳定工作过。
官运不亨通,但除却文学艺术成就,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,他曾写过自己用各种花卉、玉米、大米以及多年来在各地家中种植的各种水果酿酒的爱好。最好的例子,是一道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猪肉菜——东坡肉。
苏轼在后世广为人知的遗产是诸如《赤壁赋》、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这样的诗词和东坡肘子,大众知名度远超恩师欧阳修,可见生年真是颇费周章,后人看来雅俗共赏。以至于少有人记得他的政治建树,却对野史传说中的苏小妹等津津乐道。
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以情感的深邃和意境的美妙而广为传颂,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苏轼作品
但这正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生活追求上的秘诀,也代表凡人对活生生、接地气之名人的高度接纳。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洞见而历久弥新,诗歌和散文常探讨生活、自然和人性,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。
《苏东坡传》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,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,用英文写成,于1947年首次出版。这本传记文字富有浪漫洒脱、情感丰富的西方传记风格,在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活态度方面着墨较多,比如:
苏东坡从古籍中总结出四条生活法则,表达了他常识性的简朴生活哲学:
一曰无事以当贵。
二曰早寝以当富。
三曰安步以当车。
四曰晚食以当肉。
这些文字反映了苏轼对闲暇、健康、自然和饮食的独特看法,可以在《前赤壁赋》、《上张安道养生诀论》、《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》和《东坡志林》等作品中找到丰富的记述。
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是苏轼及其家人的荣誉,展现这位伟人一生中经历的丰富多彩的冒险和兴趣爱好。元朝时故居和庭院被改建为祠堂,明朝时毁于战火。1665年,清朝皇帝下令重建祠堂,以便文人墨客和名流能够瞻仰苏家。
声音:榜单中的思想家
为纪念成立30周年,Project Syndicate 推出 “前瞻性思想家”(Forward Thinkers)榜单,甄选出30位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塑造国际话语体系的思想创新者。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Amini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te Kallot是榜单中唯一的企业家,以解决非洲的数据稀缺问题为使命。
Kate Kallot曾在 2023 年入选《时代》杂志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 100 强(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AI),当期榜单的AI领导者是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和总裁Dario 与 Daniela Amodei夫妇。TIME100/AI 2023

2024 年 9 月 5 日,《时代》杂志公布了第二届年度人工智能 TIME100 榜单,表彰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。2024 年《时代》杂志人工智能 100 强特刊的全球版封面上有 18 位上榜者,当期榜单的AI领导者是Google 和 Alphabet 的 CEO Sundar Pichai。TIME100/AI 2024
工具:Android Quick Share
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在 Android 手机和 Windows 计算机之间快速共享图片和文档,总是借助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帮忙,但图片可能被压缩,文档也有泄露的风险。实际上 Android 有自己源生的方案。
Quick Share在附近的 Android 设备和 Windows PC 之间进行无线共享,发送和接收照片、文档等。Windows PC 需要运行 64 位 Windows 10 及更高版本(或基于 ARM 的设备运行 Windows 11 及更高版本),下载和安装Quick Share,并确保已启用 Wi-Fi 和蓝牙;而 Android 6 及以上版本的设备上已预装 Quick Share。
影像:桌面电脑
1980年代,IBM PC 5150 作为个人电脑之父,真正推动了家用个人电脑市场的兴起。
via 山巅周刊第98期:PC 40 岁
2000年代,DELL OptiPlex 专为现代工作场所而设计,代表了典型的桌面电脑。
2020年代,可以使用仅占用 A4 纸四分之一空间的便携式工作站加AR眼镜开启全新的工作方式。
Anthony Spadafora可以将整个办公桌轻松放入背包 via tomsguide.com